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“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,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”,而在当下校园场景中,部分学子仍存在“怕不够吃多打饭”“点餐时追求丰盛导致剩余”等现象,既造成粮食资源浪费,也与“文明校园、绿色校园”建设目标相悖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高校学子既是知识的学习者,更应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。10月25日至10月27日,由阳光团工委动科支部与社会实践部联合主办的“打卡‘食’光,‘盘’点美好”光盘行动打卡活动,正是以“轻量化实践”为抓手,引导炸金花在线玩 学子将“珍惜粮食”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,最终在近90名学子的踊跃参与中圆满落幕。活动三天累计收到“光盘”打卡照片超200张,95%以上参与者完成连续三日打卡,让“空盘”成为校园餐桌上的常见风景,也让节约精神在青年群体中悄然传递。
食光留痕:三日打卡织就节约日常
10月25日清晨,“打卡‘食’光,‘盘’点美好”光盘行动正式启动,线上打卡群迅速聚集起各年级参与学子。为降低参与门槛、覆盖更多生活场景,活动仅设置核心规则:需清晰拍摄“餐后空盘/净盘”画面,无论是食堂就餐,还是校外合规餐馆用餐,均可算作有效打卡,无需额外配文或露脸。这种简洁的规则设计,让课程繁忙的学子、宿舍独居的学子都能轻松加入,也让“光盘”从“需要刻意准备的任务”变成“随手可做的日常”。
活动期间,校园里的节约细节悄然增多:食堂窗口前,学子们不再盲目“多打多盛”,而是会主动询问“能否少盛一点”,餐后餐盘里的剩饭剩菜明显减少;甚至在课间交流中,“今天你打卡了吗”“怎么打饭才能刚好吃完”成了部分学子的新话题,节约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日常。
即便面对满课、实验实训等繁忙日程,多数参与者仍坚持完成每日打卡——有学子利用午餐间隙快速拍摄食堂空盘,用“不半途而废”的态度践行对节约的承诺。这种坚持让活动三日的日打卡完成率始终保持在90%以上,也让“按需取餐、餐后空盘”逐渐从“活动要求”沉淀为部分学子的自觉习惯。 为保障活动顺畅推进,主办方工作人员全程在线提供支持:对“照片是否清晰”“上传链接如何操作”等疑问及时回应,对画面模糊、未拍空盘等不符合要求的打卡,耐心告知原因并允许重新上传。没有复杂的分工流程,却以高效、贴心的服务,让学子感受到活动的诚意,也让这场线上打卡始终保持有序节奏。
镜头定格:优秀作品里的节约印记
活动收到的200余张“光盘”照片,没有华丽的滤镜修饰,也没有精致的构图设计,却以最真实的画面,记录下学子们践行节约的瞬间。以下为本次活动的部分优秀作品,每一张都承载着对“珍惜粮食”的真诚态度:

(图一:优秀“光盘”作品1孙铭泽 2025010876 动科2505)

(图二:优秀“光盘”作品2龚普艳 2023011014 智牧2501)

(图三:优秀“光盘”作品3杨雅茹 2025010858 动科2504)

(图四:优秀“光盘”作品4慕林博 2025010995 智牧2501)

(图五:优秀“光盘”作品5邓雅丽 2025010801 动科2503)

(图六:优秀“光盘”作品6张文月 2025010764 动科2501)
青春担当:节约理念浸润青年成长底色
这场仅持续三天的光盘行动,看似是一次短期校园实践,却在动科学子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,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。活动结束后,“光盘”习惯并未随之停止,这种从“活动参与”到“习惯养成”的转变,正是此次活动最珍贵的成果。
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,“节约”从来不是过时的口号,而是与国家粮食安全、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相关的“必修课”。作为农业类院校学子,动科学子更清楚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劳动与资源——饲料种植需要土地与水源,畜禽养殖需要时间与精力,粮食加工需要技术与成本,每一粒粮食的背后,都是无数人的付出。此次光盘行动,不仅让学子们养成了节约习惯,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:青年的担当,既体现在未来投身农业领域、助力粮食安全的专业追求中,也体现在当下珍惜每一粒粮食、拒绝浪费的日常行动里。
当青年主动拿起镜头记录“空盘”,当“按需取餐、餐后净盘”成为校园里的自觉,这份青春力量便会形成辐射效应—它能带动身边同学共同践行节约,能让校园餐饮浪费持续减少,更能为社会层面的“节约风尚”注入鲜活的青年动能。米粒虽微,却能映见青年的文明素养;三餐虽小,却能承载青春的责任担当。
“打卡‘食’光,‘盘’点美好”光盘行动虽已落幕,但它在动科学子心中播下的“节约种子”,必将在未来持续生长。相信这份从餐桌上萌发的文明意识,会伴随青年们的成长,成为他们走向社会、服务国家的精神底色,让节约之风在新时代青年中代代传递,让文明之花在青春土壤里长久绽放。